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(jié)了,舉國同慶普天齊歌,尤其是院線競爭,更是早早就展開了拍片拉票猛烈攻勢。同樣在六一兒童節(jié)期間上映的片子,或多也為了順應“節(jié)氣”而打出各式各樣的兒童牌。然而,這些片子真的適合走兒童路線么?
“兒童節(jié)”檔期混戰(zhàn)以3d為噱頭低估了《雨果》的價值
同樣競爭“兒童節(jié)”檔期的片子中,有打溫馨牌的,有打喜劇牌的,還有打愛國主義牌的。而在這些作品中,業(yè)界口碑最高的莫過于影片《雨果》。馬丁-斯科塞斯指導,五項奧斯卡獎傍身,全球一面倒的高口碑,但在如此多的賣點中,《雨果》的發(fā)行商卻僅僅打出“真3d不傷眼”這一口號,不知是對影片競爭力的沒信心還是對“六一檔”資格的自行慚愧。
馬丁-斯科塞斯是誰啊?他是影片《雨果》的導演,同樣更是享譽好萊塢的一代黑幫片大師,《無間行者》、《紐約黑幫》、《憤怒的公牛》、《出租車司機》這些在業(yè)內(nèi)口碑極高的影片皆是出自馬丁-斯科塞斯之手。而同樣,馬丁的影片深邃、黑暗,喜歡玩弄黑幫和暴力元素,導致作品在歐美等發(fā)達國家都被標上“指導級”甚至“限制級”標簽。而在分級制度尚未建立的我國,影片如此堂而皇之的打入所謂的“兒童節(jié)檔”借以熱賣宣傳大肆鼓吹這是一部兒童片,未免傷了老馬丁大叔的一片心意。
《雨果》實為晦澀魔幻片不適合小朋友觀看
雖然影片《雨果》拿下了美國本土的pg級,也就是傳說中的“全年齡”觀看級別。然而影片從題材到內(nèi)涵上無不透露著明顯的馬丁-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風格。首先,影片故事層面上承載了太多的致敬和情懷層面。破舊的機器人代表了傳統(tǒng)的電影文化,火車進站映射了人類第一部公映的電影畫面,《月球旅行》則是第一部在專門搭建攝影棚內(nèi)完成的電影作品,在目前已經(jīng)公布的,影片《雨果》中所暗含的致敬、緬懷性內(nèi)容叫超過了20條,在沒有足夠的文化基礎(chǔ)和專業(yè)基礎(chǔ)的前提下,《雨果》無疑變成了一部非常晦澀的魔幻影片。
一個無家可歸的男孩,一個金屬木偶,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孩,一個玩具店的老爺爺。初聽上去,這些元素可以組成一部標準的安徒生式通話,或者可以拍攝出一部標準的華爾特-迪士尼式的動畫電影,然而影片中穿插的追逐、噩夢、撞車等情節(jié)加上陰冷的主體基調(diào),無疑不在提示我們,這是一部馬丁-斯科塞斯的。同樣,當《雨果》這部影片在六一檔期順利登陸大銀幕的時候,我不禁反思,國產(chǎn)電影在干什么?縱觀六一檔期國產(chǎn)片排片表,除了一部《超蛙戰(zhàn)士》之外,其余均不是以兒童為主打市場為目的拍攝和放映的影片。導致目前的局面就是,院線考慮的不是如何吸引小朋友來看電影,而是如何吸引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電影。
開創(chuàng)屬于中國人自己的“六一檔”任重而道遠
少年強則國強,少年影迷強則國產(chǎn)電影才會有希望,電影并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吸引,作為一種文化承載形式它所肩負的遠遠超過了票房商品這種表面。就像馬丁-斯科塞斯≠華爾特-迪士尼一樣,馬丁無論拍攝兒童片、喜劇片甚至是鈣片他都是黑幫電影之王馬丁-斯科塞斯,而我們,無論是看美國、歐洲甚至是外星電影,但我們畢竟是中國人,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歷史和文化,所以我們更期待的是看到屬于中國人自己的“六一檔期”。
菊次郎的夏天觀后感《飛越老人院》影評:“圈養(yǎng)”老人們的一次飛越《全面回憶》影評:主體性迷亂的科幻年代《血的顫動》影評十送紅軍觀后感《情人結(jié)》影評:色彩和光影是如何設(shè)置的?《101次求婚》影評:勵志愛情故事精彩呈現(xiàn)《冰封:重生之門》影評:冰與火的戀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