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《十七歲的單車》觀后感
十七歲的我們,在哪了?正在做什么? 十七歲的我,剛好升上高中,對高中是一個適應期,懷著對大學的憧憬而埋頭學習中。十七歲,懷著美好的理想,同時也有一顆躁動的心。在《十七歲的單車》中,一輛單車聯系者兩個男孩,在單車的多次得失間,將故事一步步推上高潮,展示出充滿動蕩的社會青年的一代,還展示了地方人潛意識所埋下排斥感而后不平等地位。一、單車的意義
對于農民工小貴來說,那輛單車不僅僅是他的交通工具,而是他融入北京城的鑰匙。他對單車融入了某種特殊的情感,他有了寄托、有了夢想。有了單車,便有了工作,有了在這個城市活著的一線生機,或許還可以娶一個像周迅一樣的保姆,以后可以過上安靜的生活。當他騎上這輛單車的時候,他就對生活充滿了希望。對于同樣年紀的小堅來說,那里單車就是他的自尊心。父親的再婚,讓他有了被忽視的感覺,然而有了單車就可以在哥們面前有面子,可以在喜歡的女孩面前耍帥裝酷。單車,讓他有了存在感,成了他與同齡孩子平等的資本。當失去單車時,他們兩個手足無措、失落、悲傷。小貴丟了單車,就丟了他的工作,他在大城市夢想瀕臨破碎。而小堅則失去了愛情,失去了女神。當小貴緊緊抱著單車大聲呼號時,當小堅面對父親的巴掌大聲理論時,其實,那是青年人宣泄出他們作為弱勢群體的一種痛苦。某種意義上說,單車支持著他們現實與精神的世界。二、青春成長的痛
成長雖然令人向往,但也伴隨著疼痛的。在小貴和小堅的生命中,他們的成長伴隨著一輛單車,他們額疼痛來源于誤解、社會的壓力和對夢想生活的追求。他們的向往的理想都有著現實的考驗,小貴三次被群毆,小堅一次被父親打、一次被群毆,身上的疼痛是精神世界的表現形式。小貴城市夢的破碎,小堅愛情夢的慘敗,讓他們已是到,這就是成長。三、外來自的傷痛
視角鎖定在北京都是里打工的農村小伙—小貴,透過他的視角來闡述城里人對農村人的態度和看法。小貴外來的打工者視乎都有被排擠的感覺。他們希望在城市里得到平等的對待。然而,無論怎么做都帶有傷害。小貴謀生工作被偷、工資被誤算,最后還遭遇群毆。雖然他一一的說著“不關我的事”。但是,麻煩依然找上門,造成傷害。片尾,當小貴扛著被砸的單車行走在人流車流中時,他的腳步疲勞,仿佛透露出他的失望和絕望。《十七歲的單車》整部電影畫面簡單,沒有過多臺詞,但留給觀眾思考的思想很多。
《我愛灰太狼》影評:低俗搞笑沒志向《殺人短片》影評:絕望的悲憫《瘋狂72小時》影評:喜劇敘事唯快不破《教父》影評第一次觀后感:別哭,我的壞男孩《復仇者聯盟》影評:前戲太長,高潮太短《拯救大明星》影評:最沒本事的圣誕老人電影《辛亥革命》影評:地位的尷尬,讓人遺憾